跳至主要內容

濕氣跑到關節變風濕、囤下腹生白帶!中醫教你自製「胃苓湯」排濕消水腫

濕氣在體內亂竄的3大危機⚠️

第①型:關節型濕氣

當濕氣滯留在關節縫隙,早上起床會感覺「手腳卡卡」,膝蓋像泡在水裡般沉重。這種「風濕型濕氣」最怕天氣變化,建議可以用吹風機溫灸膝蓋後方凹陷處(委中穴)。

第②型:下腹型濕氣

女性最常見!白帶量多像「豆腐渣」,伴隨私密處異味。中醫發現這類患者通常有「舌苔厚膩+手腳冰冷」特徵,洗澡後要特別擦乾肚臍下方三指寬的「關元穴」。

第③型:水腫型濕氣

早上臉腫、下午腳脹,按壓皮膚會留下白印。這類人通常「愛喝冰飲+久坐少動」,建議炒菜時加點「茯苓粉」幫助排水。


胃苓湯改良版食譜🍵(3人份)

材料準備:

藥材 分量 特殊處理法
蒼朮 9g 先乾鍋小火炒香
厚朴 6g 撕成條狀易出味
茯苓 15g 泡水2小時
澤瀉 12g 新鮮品效果更佳
生薑 5片 保留薑皮

步驟教學:

1️⃣ 藥材預處理:將茯苓用「礦泉水」浸泡(自來水氯氣會影響藥效),水面超過藥材3公分

2️⃣ 炒製技巧:蒼朮入乾鍋「中小火」拌炒2分鐘,聞到類似堅果香立即離火

3️⃣ 煎煮要訣

  • 所有藥材+1500cc水「冷水」下鍋
  • 沸騰後轉「文火」蓋鍋留縫
  • 熬煮40分鐘至剩600cc藥汁

4️⃣ 服用時機

  • 腹瀉者:藥汁「溫熱」小口啜飲
  • 白帶多者:放涼至體溫後飲用
  • 水腫者:加入1小匙「玉米鬚茶」加強利尿

胃苓湯進階應用技巧🔍

搭配穴位按摩:

  • 止腹瀉:按壓「足三里」+「天樞穴」
  • 減白帶:溫灸「帶脈穴」+「三陰交」
  • 消水腫:拍打「陰陵泉」到皮膚微紅

日常保養禁忌:

❌ 服用後1小時內忌食「白蘿蔔、大白菜」等寒涼食材
❌ 生理期前三天停用(避免經血過多)
❌ 慢性腎病患者需調整「澤瀉」用量


真實案例分享👨⚕️

曾有位38歲上班族女性,長期受「反覆陰道感染」困擾,西醫檢查都正常。觀察她有以下症狀:

  • 每天下午「腳踝浮腫」按壓凹陷
  • 大便總覺得「排不乾淨」
  • 舌頭兩側有「齒痕狀」

採用「改良胃苓湯」搭配「炒白朮增量」,早晚各服150cc。第3天排出大量「清稀尿液」,第7天白帶量減少50%。持續調理1個月後,連「生理期腹脹」問題都改善。


現代人必學祛濕習慣🌿

  1. 泡腳新招:煮過的藥渣別丟!加水煮滾後泡腳,水位要蓋過「腳踝上三指」

  2. 辦公室茶飲:蒼朮3g+陳皮1g+紅棗1顆,保溫杯悶泡20分鐘

  3. 枕邊祛濕包:將艾草+藿香葉晒乾縫入布包,放在床頭助眠又除濕

分類:健康養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