腳麻不一定是血路不通!醫師解密神經壓迫的三大麻痛警訊
最近門診常遇到阿伯阿嬤這樣問:「醫生啊,我這腳底刺刺麻麻,是血路不通要喝通血路的藥酒嗎?」每次聽到這種問題,我都想好好跟大家聊聊腳麻背後的真相…
血路不通其實分兩種!血管vs神經大不同
現代醫學根本冇「血路不通」這款病名啦!其實腳會麻主要分血管障礙和神經障礙兩種大方向,症狀表現差很大:
🩸血管出問題的3種麻法
- 糖尿病腳麻:像螞蟻在腳趾爬的感覺,越外圍越嚴重,嚴重時連穿拖鞋都會痛
- 動脈硬化麻:走路像踩棉花,抬高腳更麻,休息放低才舒服
- 靜脈栓塞脹:比較像腳灌鉛的沉重感,嚴重會腫到發亮
⚡神經壓迫的關鍵症狀
- 觸電式麻痛:突然從腳底竄上來的刺痛感
- 特定區域麻:只有腳掌內側或特定腳趾會麻
- 敲打會觸電:輕敲腳踝內側有電流竄過的感覺
最常被誤診的「隱形殺手」- 跗管症候群
上個月有位40歲工程師來看診,他抱怨腳底麻痛半年,之前被當足底筋膜炎治療都沒效。我請他脫鞋做個簡單測試:
- 用反射槌輕敲內腳踝下方
- 請他單腳站立30秒
- 按壓腳掌內側神經點
結果他痛到差點跳起來!這就是典型的跗管症候群,好發於:
- 常穿高跟鞋的上班族
- 扁平足族群
- 腳踝舊傷沒痊癒的人
治療方式要看壓迫原因: ✅ 初期腫脹:換寬鬆鞋子+消炎藥 ✅ 痛風結石:要先降尿酸 ✅ 結構異常:需手術做神經減壓
糖尿病腳麻的3階段警訊
很多糖友以為腳麻是正常現象,其實這是微血管病變的危險信號: | 階段 | 症狀表現 | 黃金治療期 |
---|---|---|---|
初期 | 腳趾針刺感,夜間更明顯 | 3個月內調整血糖可逆轉 | |
中期 | 穿襪子像隔層布,溫度感應遲鈍 | 需用神經滋養藥物 | |
晚期 | 傷口潰瘍不自知,嚴重恐截肢 | 必須多科聯合治療 |
看診前必做「麻痛紀錄表」
下次就醫前先做好這張表,幫醫師快速判斷問題:
- 麻的位置:畫出腳的麻痛範圍
- 麻的時間:白天/晚上/不定時
- 麻的感覺:像觸電/螞蟻爬/戴手套
- 加重因素:走路/久坐/抬腳
- 緩解方式:按摩/甩腳/吃止痛藥
醫師的日常保養建議
最後分享門診最常提醒患者的護腳3招:
- 泡腳禁忌:糖尿病人絕對不能泡熱水!改用溫毛巾局部熱敷
- 鞋子挑選:下午腳脹時買鞋,保留1公分緩衝空間
- 簡易運動:每天做腳趾猜拳操(交替出剪刀/石頭/布姿勢)
如果腳麻持續2週沒改善,別再自己亂擦藥膏啦!快找專業的足踝科或神經科醫師檢查,才不會錯過黃金治療期喔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