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痛到受不了該換科嗎?專業醫師教你破解「疼痛迷宮」就醫指南

痛到睡不著該掛哪科?破解醫療迷思的3大關鍵

真實案例:大腿疼痛竟換4個科別才找到病因

50歲陳小姐這半年來飽受大腿前側刺痛困擾,初期到骨科診所檢查,被診斷為「關節退化」吃止痛藥卻越吃越沒效。轉往復健科做熱敷電療,醫師說是「肌腱發炎」,但治療2週疼痛反而延伸到臀部。最後透過神經科檢查發現脊椎異常,轉診到脊椎外科才確診是坐骨神經壓迫,改用神經止痛藥物後症狀明顯改善。

醫療現場的殘酷真相:各科醫師的「專業盲區」

台大醫院疼痛科黃鼎鈞醫師分析,這種狀況其實每天都在門診上演:

  • 骨科醫師擅長X光判讀,但對肌肉軟組織敏感度較低
  • 復健科精準掌握物理治療,卻可能忽略神經病變
  • 神經內科熟悉神經傳導,對骨骼結構判斷不如外科
  • 就連同為「骨科」,不同醫師也可能有開刀派保守治療派之分

破解疼痛迷宮的3大黃金原則

1. 「1個月」是關鍵換科時間點

  • 疼痛症狀若持續28天未改善50%以上
  • 治療方式2週內看不到初步效果
  • 疼痛範圍擴大或性質改變(刺痛變麻痺)

2. 內外科交叉驗證技巧

  • 先看內科系(復健科/疼痛科/神經內科)做非侵入檢查
  • 2週後搭配外科系(骨科/神經外科)進行影像確認
  • 特殊案例可同步掛中醫傷科比對診斷結果

3. 就診資料這樣帶最有效

  • 手機拍攝疼痛部位動作受限影片
  • 整理各科用藥與治療反應時間表
  • 自製疼痛日記(發作時間/程度/緩解因素)

內科系VS外科系治療差異全圖解

科別類型 代表科室 常用工具 治療特色
內科系 疼痛科 超音波導引注射 精準定位神經阻斷
復健科 雷射/震波治療 改善軟組織循環
外科系 骨科 關節鏡手術 直接修復結構損傷
神經外科 脊椎微創手術 解除神經壓迫源頭

醫師私房建議:這些地雷千萬別踩

  • ❌ 同一症狀反覆掛同科別不同醫師
  • ❌ 自行停藥或混合中西醫治療
  • ❌ 網路偏方取代正規醫療
  • ✅ 善用醫院「整合疼痛門診」服務
  • ✅ 主動要求轉診單確保病歷完整性

若疼痛已影響睡眠品質或工作能力,建議直接到區域醫院層級以上就診。下次回診前用手機錄下日常疼痛發作狀況,能幫助醫師更快掌握問題根源!

分類:醫療疾病